一排排标准化的种植大棚明亮整洁,一垛垛食用菌包整齐码放,一朵朵平菇、羊肚菌、白灵菇菌如雨后春笋般撑起小伞,摇摇晃晃地探出脑袋……在蓟州区出头岭镇,小小菌菇为村民们撑起了“致富伞”。现在出头岭镇正经历一场“蜕变”,一朵蘑菇,相继接“二”连“三”,开启了乡村振兴的产业新行动。
春天里的振兴“菇”事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3月正是出菇的季节,记者来到蓟州区出头岭镇中峪村,村中各个大棚忙着的村民正在搬着一筐筐刚摘下的蘑菇,准备送到冷库储藏。在村民王长红家的种植大棚里,一朵朵褐色的蘑菇如一个个“小伞”般破土而出,王长红正弓着身子穿梭在“小伞”之间。“菌盖开到三指宽的就算长成了。”她一边走一边用目光扫视着地面上的菌棒,见到成熟的蘑菇就蹲下身来,把蘑菇从菌棒上摘下,放到手边的筐里。
“今年种了6个大棚的蘑菇,一大棚2500个菌棒,现在每天都要进行采摘,每年一月份开始采摘到五月份采摘结束。刨去菌棒和其他成本,粗略算下来今年一个大棚能收入8万元左右。”王长红对记者说,这已经是她种蘑菇的第11个年头,从各方面经验都比较成熟,现在政策也特别好,今年准备计划扩充种植规模。
蓟州区出头岭镇是农业大镇,曾几何时,果树种植是出头岭镇的支柱产业,却很难增收致富,一度令出头岭镇各村百姓陷入困顿。2000年因物流业快速发展,南方水果大量涌入北方市场,对出头岭镇水果种植业造成强烈冲击。为有效应对冲击,村民们想出了“搭大棚种蘑菇”的想法。
“会赔吗?卖不动咋办?”王长红刚开始心里也犯嘀咕。但是随着第一批示范种植的村民一个大棚就挣了十多万元。实实在在的收益,让原本心里没底的王长红和其他村民有了信心。
“看到了种蘑菇那么赚钱,村里的很多人都开始学习种蘑菇。”王长红说,她和爱人一起在努力下,第一年蘑菇种植取得了不错收益,从小蘑菇里尝到了甜头,也让乡亲们看到了一条增收致富的新道路。
随着食用菌种植规模和产量的不断增加,供需矛盾日益显著,甚至出现恶意压价等现象。“刚开始的时候比较散乱,大家都开始种蘑菇,没有统一的销售和管理。”王长红说,那两年种蘑菇挣得明显少了,她都没信心继续干下去了。
市场混乱伤害的是的大家,后来村子里成立了合作社,从种植、销售再到市场统一规范,王长红和村民们只管放心地种植就行,合作社帮忙找销路。
“现在不仅在政策上支持我们,还帮着我们打开了销路。”今年蘑菇收获时,王长红全家出动,还雇了10来个人,每天一大早去棚里摘蘑菇,收蘑菇的货车就等在棚外。王长红看着日渐鼓起来的钱袋子感叹道,“种蘑菇可比出去打工强多了。”
目前,出头岭镇食用菌基地是蓟州区最大,也是华北地区最大的食用菌香菇基地。出头岭镇食用菌生产已辐射 23个村,形成占地6000亩的发展规模。主要种植香菇、花菇、白灵菇、木耳、平菇、羊肚菌、灵芝等多样品种。全镇食用菌年产值4亿元,从业村民超5000 人。
产业发展“加速度”拓宽群众致富路
说起出头岭镇的蘑菇种植,就绕不开天津食用菌产销协会会长戴建良,2000年,戴建良带回“种蘑菇赚钱”的信息,也是出头岭镇种蘑菇的“领头人”。
记者见到戴建良时,他在忙着培育菌棒、打理菌棚。食用菌产销协会就设在车间旁,一排平房中的一间。墙上各种匾额,是协会多年来的荣誉,还有农校、帮扶及国内国际交流等内容的宣传背板。
引进食用菌优良品种、向示范种植户免费发放菌种并进行技术培训指导等是戴建良现在的主要工作之一。2002年,出头岭有46个大棚种白灵菇的时候,链孢霉病暴发,白灵菇生产面临危机。
为了帮村民革新提升、摆脱困境,戴建良找到了各个科研院校的专家,请教蘑菇种植技术。他四处学习知识和技术,成立协会,与相关单位合办农校,为蘑菇种植户提供技术支持,将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及时输送给菇农与企业,年均开展技术培训200人次以上。
除了技术的革新和学习,出头岭镇的食用菌每年也在更新换代,更贴近市场需求。戴建良带着记者来到他的育种实验大棚,他指着大棚里的蘑菇说:“这是从东北引进的新品种,叫辽抚四号,还有南方的羊肚菌,我正在试验种植。现在人力成本增加,市场饱和、同质化等因素叠加,守着老思想,大家都挣不到钱。除了品种上的更新换代,现在食用菌种植也面临着转型。”
高端菌种有着风险高、效益大的特点,在之前很少有菇农种植,但随着政策的扶持力度加大和市场需求增加,越来越多的菇农选择种植高端菌种。现在他们一直探索引进新的食用菌种植品种,如榆黄菇、白面菇、金耳等,不断促进食用菌产业结构升级。
“除了对高端军中的探索种植以外,我们现在也在探索对菌菇的深加工。”戴建良说,在春节前后,高端菌种及其加工产品供不应求,把高端菌种加工成干品,每斤售价能比鲜品再高出一百多元。
“原来我们的食用菌以鲜品、初级加工品直接销售,产品研发及精深加工相比较有些薄弱,食用菌产业链条短,重生产轻加工营销,加工龙头企业少,精深加工能力弱,产品附加值低。”戴建良说,原来都是联系了一些食品厂和罐头厂制作食用菌罐头。现在食用菌初、深加工产品的需求量变大,他也在想办法将食用菌鲜菇产品、初级加工品进行精深加工,开发各类食用菌食品、保健品等。
接“二”连“三”打造农文旅融合品牌
一环扣一环,蘑菇产业链各环节耦合共生,给村庄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在朱官屯村,建成的香菇小镇特色产业聚集区,规划占地33亩,引入食用菌、玉米等农产品初、深加工项目。投资2200万元建设9962平方米的食用菌仓储中心;投资1200万元建设5000平方米的特色农产品物流集散基地,完善出头岭镇食用菌产业配套设施,提升产业发展支撑力。
出头岭镇官场村,白墙灰瓦,绿水绕村,在村子的周围遍布着种植蘑菇的大棚。依托蓟州全域旅游,出头岭镇的土特产小蘑菇也成为了官场村旅游中的香饽饽。在一些民宿,尝试推出蘑菇宴,蒸、炖、炒、炸,特色十足。
出头岭镇党委书记杨占雷表示,当地的发展思路是建设香菇特色小镇,打造食用菌特色的三产融合发展范本。以食用菌种植为特色,以蘑菇全产业链建设为目标,带动食用菌加工和乡村旅游新业态,延伸产业链“接二连三”,促进三产融合发展初步形成。
今年,出头岭镇依托水库、龙凤山、古村落等自然资源,发挥特色农业、民俗风情等优势,与文旅企业合作引入EPC+O模式,以运营前置的方式,深度开发全镇域旅游。打造农耕、非遗文化全方位融合、地域特色明显的农文旅融合品牌。(津云新闻记者 郭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