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灯亮了,路边装上了护栏,晚上散步更安全。”“修复了河堤,水渠通畅,春耕备耕更方便,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看得见的变化。”在浏阳市委第七轮对村(社区)开展基层治理专项巡察中,浏阳市委第三巡察组、澄潭江镇党委及8个被巡察村党组织同题共答,自2月23日进驻以来紧盯群众急难愁盼,至4月底已经推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27个,党员群众在“阅卷”中纷纷点赞。
(资料图)
“小切口”推动“大整改”
“这些加工作坊,有没有配备消防灭火器?”这一问,难倒了澄潭江镇吾田村的村干部。“平时重点关注的都是企业的生产安全,对加工作坊相对来说注意力不够,总认为这些很安全。我们马上行动,立即整改。”澄潭江镇吾田村党总支书记当场表态,随即组织全村生产作坊负责人召开会议,督促所有生产作坊立即配备了灭火器等消防设施。
浏阳市澄潭江镇是浏阳花炮的主产区之一,澄潭江镇吾田村作为小型烟花的生产聚集地,在全村各处都分布着大大小小的花炮空筒、禙皮加工作坊,当地百姓对这些花炮材料习以为常,认为没有装任何火药就没有危险。浏阳市委第三巡察组去加工作坊现场查看时,敏锐地发现“存在消防安全隐患”这一“盲点”,当场提出问题并第一时间反馈给澄潭江镇党委。
澄潭江镇党委获知情况,立即开展全镇小作坊安全隐患大排查,摸排全镇小作坊169家,配备消防器材320个,将安全隐患降到最低点。“接下来,全镇举一反三,进一步聚焦监管盲点,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大整治,严格督导、严肃执法、消除安全隐患,筑牢安全防线。”澄潭江镇党委主要负责人说。
“小水利”助力“大生产”
基层治理专项巡察期间,正值春耕时节,巡察组在下村走访时发现田间、地头进行春耕的村民不是太多,这是怎么回事呢?经过多方了解,原来澄潭江镇存在一个特殊的“难点”,作为花炮生产重镇,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进厂或外出务工,再加上部分农村水利设施老化,稻田灌溉成了问题,村民种粮积极性不高。
浏阳市委第三巡察组、澄潭江镇党委和村委立即行动,对当前面临的问题立即制定整改方案。
巡察组收集整理群众反馈的意见,下发整改通知。村委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并积极发动人员修缮沟渠。镇党委以“党员带头、干部包片、带动群众”为指导,发动镇村党员干部下村帮扶,做好急人之困的工作。各村党员带头兴修水利设施,务工村民在党员的带头下也抽取时间,为小微水利工程建设出力。镇农业农村办工作人员帮助开展土地流转,进行技术指导,完善水利设施,在和家村、碧溪村铺排50万元水利设施工程,为当地春耕生产保驾护航。“今年我镇集中育秧面积7220亩,栽种面积6600亩,早稻生产来势喜人,丰产丰收在望,要感谢巡察组及时指出这个问题。”农业农村办工作人员说。
“小水泵”解决“大难题”
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因时间长、范围广、难度大,被称为“烫手山芋”,是地方治理中的痛点,非强力推进无法解决。在此次巡察开展座谈时,和家村纳树组村民反映的饮水问题正是其代表。
巡察组接到线索后,前往实地踏看,发现原来龙洞、纳树小组附近的采石场,曾经给当地带来收益,但因为采矿导致地下水位下沉,百姓饮水就成了难题,经过双方协调,通过修缮纳树古井,用水泵抽水的方式来满足群众需求,企业退出后因电费谁出的问题未达成一致,导致百姓饮水存在难题。”群众面前无小事,在了解情况后,巡察组及时交办,要求村级立即整改。村委与村民、企业多次沟通。最终经过协调,退出企业负责人同意承担村民抽水电费,解决好村民饮水问题。“这次能够解决饮水问题,我们既惊又喜,想不到困扰我们多年的饮水问题迎刃而解。”龙洞小组村民如是说。“我们将进行全面梳理,主动出击,治理痛点,为群众办更多实事。”和家村村干部当即表态。
全镇被巡察村坚持边巡边改、立行立改,共计梳理27个痛点问题,已全面进行整改。镇党委坚持标本兼治,发现共性问题,将“当下改”和“长久立”相结合,建章立制,常态长效,从根源上遏制问题产生。
“巡察工作是纵深推进基层监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现实需要,我们要通过监督力量下沉,进一步完善基层治理体系,提高基层治理水平,向群众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第三巡察组组长说。(朱秋月、喻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