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朝上品杯”我和《兰州日报》有奖征文丨兰州蓝盛放兰州心

兰州日报   2023-05-08 23:19:26


(相关资料图)

自从拥有,从未离手,《兰州日报》于我即如此。20世纪90年代,纸媒正鲜衣怒马在阳光灿烂的春风里高歌猛进。原本普通的纸张一经有了日报字样,立马华丽转身,承载起喉舌纽带、权威发布的时代使命,成为人民群众获取政策导向的阵地;更是文学青年匍匐膜拜,时刻向往能把工工整整钢笔字修炼为散发着油墨香铅字,在它边边角角挪点豆腐块的圣地。正逢其时,1993年是我文学梦燃烧正炽时,也正是这座西北大城由传统向着现代加快建设转型期,一份权威的党报应和着城乡人民的期待悄然而生。对于有过《兰州晚报》成功投稿经历的我,自以为是地在这份面向全市人民群众的党报上打起了“小九九”。

与日报结缘,初始当然是为满足发表欲找出路,历经各种泥牛入海、欣喜若狂的虐心虐身屡败屡战。从盲目到定向,先副刊,再评论,直到2010年我渐渐冷静下来,开始了扪心自问的思索,我写这些文字的目的是什么?评论文章责任重大,话题事关社会生产生活方方面面,只有对党的精神、国家政策全面理解,具备较高理论水平;能通过经常性调研,对社情民意深入了解,写出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对城乡建设提出有益建议,得到人民群众认同的稿件,才是不辜负日报对我信任的态度和目标。于是,报考了省委党校研究生战略哲学专业,通过三年刻苦学习,让我初步建立了比较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能力。学用相偕,紧密落实理论,结合实践,使我对社会肌理、经济热点、城乡发展有了进一步认识。因为我在日报发表的系列评论稿件,毕业典礼上,获得了“优秀科研成果奖”。我在《“冬防”尚未成功 同志仍需努力》一文中,提出“兰州蓝”名词,评论版于2014年11月25日刊发,这一名词很快被权威媒体采用。对此,我深感荣幸和珍惜,是编辑老师们秉持着高度的责任心,让我有幸在二十余年的白驹流光间,将自己对兰州的热爱,尽情挥洒在这片广袤的黄土地上。

岁月是匆匆的脚步,更是难忘的记忆。多少往事在我这个老读者眼前脑海沉浮如歌,不禁想起那些熟悉的老师们对我热情友好的扶掖。每一次迈进编辑部小楼、大楼、新楼的一间间办公室,老师们的热情与我的惶恐就撞了个满怀,碰出了我走向日报这神圣殿堂的火花。从张掖路到雁南路,与许多编辑、记者老师神交相惜;从龚家湾到金水湾又与许多投递员开合相传。它是一条蜿蜒在我心中绵绵汩汩的五泉水,我的那些拙文劣图经过日报打磨就丰富为写作档案硬实的白塔山,涌动着惊醒的浪花拍打着我的妄图倏忽懈怠,时刻保持着与兰州同呼吸共一脉地为之急、为之忧、为之盼、为之喜的应有姿态和心绪。

今天,当你站在银滩桥上,环顾凤凰岭、仁寿山、皋兰山、沈家岭,仰望蓝天、俯瞰黄河,就会在惬意的表情下,悄然荡漾融入在这个城市喧哗地色彩斑斓烟火红尘中。《兰州日报》从“她”出生的那天起,就汇聚了一批热爱兰州、作为兰州的编辑、记者、读者、作者,在城乡的每一条街巷市场、每一个工厂校园、每一天晨起余晖都留下了探求真知的脚步和灼热的目光;在祖国的西北角不懈地将真相、真情、真见书写成文、拍摄成画分分秒秒的心血浇灌。编辑老师与作者对话宽厚醇和,睿智大气,对老作者的关怀尽心细微。有一年给我送了一年的日报。当时,我已经订了,于是老婆就很是自豪地送给了丈母娘:“给继红赠送的,孝敬你老人家”。

饮马黄河之畔,而今三十迈步从头。酒是陈的香,报当纸的实。任何新颖的形式只求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党和政府发声。在传统坚守与时代创新间,人民性、群众性、大众化是日报拥抱未来的不竭源泉。金城儿女的信任依托,是《兰州日报》最坚实、最广泛、最持续的群众基础。人民群众关心兰州建设发展、关爱兰州草木葳蕤,那些讲述金城儿女故事的文字,记录了他们喜怒哀乐的视觉刹那怎能不引起目光追随、心灵共鸣?祝愿日报保持朝气蓬勃永远是年轻的姿态,行进在迈向新征程的大道上。由报而合集、而专辑,每月精选一套,以册页文丛面向读者。形成文学、摄影、评论、经济热点、政策解读等各类平常、日常、家常版面,凝聚起建设美好城乡、向上社会、美丽西北的力量,发挥建设兰州、发展兰州的思想舆论主阵地、文化引领桥头堡、经济发展创新园功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明天的朝霞在召唤着我们整理行囊,作为忠诚读者、热心作者,我将满怀喜悦和期待地在《兰州日报》这方正气而温暖的舆论阵地,以生活为基深耕日夜细作春秋,以时代为卷不断向未来登攀。

文/张继红

编辑丨李雪岚

热文榜单